| 流量 | 1.1-1800(m3/h) |
|---|---|
| 产品别名 | 化工离心泵 |
| 适用范围 | 1~500 |
| 材质 | 铸铁 |
| 功率 | 真空泵 |
| 规格 | 更多详询,IHG40-160,IHG32-160(I),IHG20-160,IHG32-160,IHG40-125,IHG32-200,IHG32-125,IHG32-200A,IHG40-125A,IHG32-160A,IHG32-200(I),IHG32-100(I),IHG40-160A |
| 驱动方式 | 电动 |
| 性能 | 变频 |
| 扬程 | 8-150(m) |
| 用途 | 化工泵 |
| 转速 | 真空泵 |
| 泵轴位置 | 边立式 |
| 叶轮数目 | 1 |
| 叶轮结构 | 1 |
| 叶轮吸入方式 | 单吸式 |
| 品牌 | 伽利略 |
| 型号 | IHG型 |
| 系列 | 真空泵 |


1、质量可靠,使用寿命长 2、运行稳定,少去操心 3、服务周到,维护及时







【ISG型立式离心式管道泵】产品

【IHG型立式单级单吸化工泵】产品简介:
IHG型立式单级单吸化工泵,是在ISG技术的基础上,自行研究开发的新一代节能、环保立式离心泵。该系列泵性能优、可靠性高、寿命长、结构合理、 外形美观,具有行业领先水平。流量范围1.5~1200m3/h,扬程范围8~150m,分基本型、扩流型、A、B、C切割型等250多种规格。根据流体介质和温度不同,设计制造成同性能参数的IRG型热水泵、IHG型化工泵、YG型油泵和IHGB型防爆化工泵系列产品。
【ISG型立式单级单吸化工泵】型号意义:

【ISG型立式单级单吸化工泵】工作条件:
1、 吸入压力≤1.0Mpa,或泵系统最高工作压力≤1.6Mpa,即泵吸入口压力+泵扬程≤1.6Mpa、泵静压试验压力为2.5Mpa,订货时请注明系统工作压力。泵系统工作压力大于1.6Mpa时应在订货时另行提出。以便在制造时泵的过流部件和联接部分采用铸钢材料。
2、 环境温度<40℃,相对湿度<95%。
3、 所输送介质中固体颗粒体积含量不超过单位体积的0.1%,粒度<0.2mm.
注:如使用介质为带有细小颗粒,请在订货时说明,以便采用耐磨式机械密封。
【ISG型立式单级单吸化工泵】产品用途:
IHG型立式单级单吸化工泵,供输送不含固体颗粒,具有腐蚀性,粘度类似于水的液体,适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造纸、食口制药等部门,使用温度为-20℃~+105℃。
【ISG型立式单级单吸化工泵】产品特点:
l、泵结构紧凑、体积小、外形美观。其立式结构重心较低且重心合于泵脚中心,增强了泵的运行稳定性和寿命。
2、安装方便。进出口径相同并在同一中心线上,可像阀门一样直接安装在管路任何部位。电机加上防雨罩可置于户外使用。泵设有安装底脚,以便泵的安装稳定:
3、运行平稳、噪音低、组件同心度高。电机采用低噪音轴承,并设有不停机加油装置,泵叶轮具有极好的动静平衡,运行无振动,改善使用环境。
4、无渗漏。轴封采用耐腐耐磨硬质合金机械密封,解决了离心泵填料严重渗漏问题,延长了使用寿命,确保了运行场地干净整洁:
5、维修方便。勿需拆卸管道,只要拆下泵盖螺母,取出电机及传动组件即可进行检修维护。
6、可根据现场使用条件,泵机可立式、卧式、多方式安装,依据流量扬程要求,采用并、串联方法,增加所需流量扬程。
【ISG型立式单级单吸化工泵】型谱图:

【ISG型立式单级单吸化工泵】性能参数:






【ISG型立式单级单吸化工泵】故障与排除:
故障现象 | 可能产生的原因 | 排除方法 |
1、水泵不出水 | a、进出口阀门未打开,进出管路阻塞,流道叶轮阻塞。 | a、检查,去除阻塞物 |
2、水泵流量不足 | a、先按1.原因检查。 | a、先按1.排除 |
3、功率过大 | a、超过额定流量使用。 | a、调节流量关小出口阀门。 |
4、杂音振动 | a、管路支撑不稳。 | a、稳固管路 |
5、电机发热 | a、流量过大、超载运行。 | a、关小出口阀。 |
6、水泵漏水 | a、机械密封磨损。 | a、更换。 |
声明:由于产品一直在更新,本文中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均只适用于参考,ISG型立式离心式管道泵性能参数、ISG型立式离心式管道泵使用场合、ISG型立式离心式管道泵材质要求、ISG型立式离心式管道泵结构、ISG型立式离心式管道泵安装尺寸以及ISG型立式离心式管道泵的价格等详情,请联系我们的营销部,电话:021-51029332、37515761,感谢您访问伽利略Galileo泵业网站【//www.camao.cn/】,我们一定会尽心尽力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客观认识中国当前的国际收支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国际收支的总规模不断扩大。1994—2005年,除199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小幅逆差以外,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均保持顺差。截至2005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8189亿美元。
国际收支顺差是中国经济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所出现的特征。中国正处于国际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阶段,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由于国内投资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加上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大大增强。目前,中国制造业总量居世界第四位,其中172类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在纺织品、服装、机电等一批行业和产品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客观上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顺差明显扩大。
国际收支顺差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结果。过去20多年是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良好的投资机会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1996—2005年,国际产业加快转移,中国每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超过400亿美元,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的加工制造业中心,从而奠定了国际收支顺差的基础。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一直很高,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外贸总额的48.6%,加工贸易顺差达1425亿美元,成为对外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
国际收支顺差是中国内部发展不均衡的外在表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除经济过热的1993年外,储蓄率(国民储蓄占GDP的比重)一直高于投资率,2004年两者缺口占GDP的比重达4.2%,2005年则超过8%。这一状况的产生,并非因为国内投资不足,而是因为国内消费增长相对较慢。目前,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相对不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居民的消费意愿。此外,生产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也无法很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多种类、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政策性、体制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国际收支顺差。中国长期延续外汇短缺时期确立的外贸“奖出限入”、资金“宽进严出”和产业“填平补齐”的管理思路与政策框架,涉外经济管理体制调整和思想观念转变相对滞后,对出口和资金流入的激励较多,进口和资本流出方面则不够便利。加上市场机制不健全,利率、汇率等价格信号还难以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
此外,国际收支顺差还受一些周期性和短期性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全球贸易增长较快,拉动了中国出口增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外一些歧视性安排逐步取消,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出口增长。同时,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缓,进口需求下降,也扩大了贸易顺差。
上述情况表明,国际收支顺差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特征。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可能会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如购买外汇成为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可能影响货币调控的主动性和效果;境外资金流入超常增长,一旦环境有所变化,又可能转为集中流出,影响国内经济金融稳定;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容易引发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恶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等等。因此,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是趋利避害的需要,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体制创新,加强政策协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二、深刻认识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将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将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对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改善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发展阶段,国内储蓄率也较高,扩大内需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反映出国内产出大于需求,国内产能相对过剩,更多地依靠出口来消化。这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也会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依赖程度,可能加大经济的波动性。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把扩大内需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近年来,由于国际收支大额顺差,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外汇占款大量增加,占货币供应总量的比重持续上升,加大了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制约宏观调控的效果。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保持外汇储备平稳增长,可以提高货币操作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改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目前,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总体不高,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较低,而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增长较快。引进外资中也有相当部分从事低端的加工制造业或资源性出口商品的生产。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需要适当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加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合理引导外资投向,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等等。这些措施将加快经济由粗放式扩张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促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促进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在国内资金相对充裕的情况下,资本项目仍较大规模净流入,反映了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乐于到境外融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外汇储备经营和商业银行境外资产运作,其他主体投资受限,资本流出渠道较窄。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有利于在继续用好国外市场的同时,加大国内消费市场的开拓,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在继续利用好外资的同时,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引导资源在国内外市场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促进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