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型 | 螺杆泵 |
|---|---|
| 材质 | 不锈钢 |
| 驱动方式 | 电动 |
| 性能 | 变频 |
| 用途 | 管道泵 |
| 输送介质 | 水、油、污水、浆 |
| 泵轴位置 | 卧式、立式 |
| 叶轮数目 | 单级 |
| 流量 | 1~600(m3/h) |
| 扬程 | 1~200(m) |
| 转速 | 2900(rpm) |
| 吸入口径 | 15~300(mm) |
| 排出口径 | 15~300(mm) |
| 效率 | 99 |
| 输出流量 | 1~300 |
| 电压 | 220/380(V) |
| 功率 | 1~90(kw) |
| 规格 | SRH-100单级304材质,SRH-130单级304材质 |
| 排出压力 | 1~100 |
| 吸程 | 1~9 |
| 适用范围 | 管道冲洗 |
| 类别 | 管线乳化机 |
| 适用场所 | 工业生产用 |
| 适用物料 | 食品 |
| 效果 | 高剪切乳化机 |
| 装置方式 | 固定式 |
| 品牌 | Galileo/伽利略 |
| 型号 | ZB3A |
| 料筒形状 | 锥形 |






ZB3A卫生级转子泵简介:
ZB3A系刊卫生级凸轮转子泵属容积式泵,输送流量可以较精确的控制也可方便地制成变量泵。此泵的转
速很低.一般在200rpm至600rpm之间,被辅送的物料被平稳地输出而其成份不会受到破坏。可用于
输送粘度很高的物质也可以方便地制成辅出压力较高的品种。
ZB3A卫生级凸轮转子泵技术参数:
| 型号 | (L) | 转速(r) | 对应流(L) | 功率kw |
| ZB3A-3 | 3 | 200~500 | 300~800 | 0.55 |
| ZB3A-6 | 6 | 200~500 | 650~1600 | 0.75 |
| ZB3A-8 | 8 | 200~500 | 850~2160 | 1.5 |
| ZB3A-12 | 12 | 200~500 | 1300~3200 | 2.2 |
| ZB3A-20 | 20 | 200~500 | 2100~5400 | 3 |
| ZB3A-30 | 30 | 200~500 | 3200~6500 | 4 |
| ZB3A-36 | 36 | 200~400 | 3800~7600 | 4 |
| ZB3A-52 | 52 | 200~400 | 5600~11000 | 5.5 |
| ZB3A-66 | 66 | 200~400 | 7100~14000 | 7.5 |
| ZB3A-78 | 78 | 200~400 | 9000~18000 | 7.5 |
| ZB3A-100 | 100 | 200~400 | 11000~21600 | 11 |
| ZB3A-135 | 135 | 200~400 | 15000~30000 | 11 |
| ZB3A-160 | 160 | 200~400 | 17000~34000 | 15 |
| ZB3A-200 | 200 | 200~400 | 21600~43000 | 18.5 |
| ZB3A-300 | 300 | 200~400 | 31600~63000 | 22 |
ZB3A卫生级凸轮转子泵工作原理:
卫生级凸轮转子泵依靠依靠两同步反向转动的转子(齿数为2-4)在旋转过程中于进口处产生吸力(真空度),从而吸入所要输送的物料。两转子将转子室分隔成几个小空间,并按a→b→c→d的次序运转。运转至位置a时,只有I室中充满介质; 到位置b时,B室中封闭了部分介质; 到位置c时,A室中也封闭了介质; 到位置d时,A、B室与Ⅱ室相通,介质即被输送至出料口。如此循环往复,介质(物料)即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出。



ZB3A卫生级凸轮转子泵产品特点:
。转子与转子,转子与泵体之间保持一定间隙、无摩擦系数,使用寿命长
。装拆简单,维护,清洗方便,易损件少。
。高效节能,故障率低,密封可靠,噪音低。
。采用特种材料后,可输送污泥,污水等曾有固体颗粒的介质。
。可输送介质粘度为《200万CP,以厦台固量60%的浆料。
。配置变频器后,可以随意调节流量,井可作一般计量泵试用。
。根据用户连接要求,可选配法兰式,螺口式,卡箍式。
。可输送气、液、固相混台物科。
。保温冷却泵采用内置式结构,导热性好。
。移动式泵可以吸取各种桶装物料,吸入真空度选0.08Mpa。
。根据用户要求可在泵头配置卫生级安全阀。
ZB3A卫生级凸轮转子泵传动的选择:
。电机+定整比减速器:这样的传动方式简单,转子的转速恒定,也就是决定了流量的不可调性。
。电机+机械摩擦式无圾变速器·这种变速器的变速靠手动调节来实现,其特点是安全可靠,扭距大·流
星无极可调,缺点是非自动调节,较麻烦,调速在运转过程中进行,不得在停机状态下调速,其使用
维护参照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书。
。变频电机+变频器,这种方式可实现转速的自动调节,亦即实现了流量的无缎调理。其优点是自动化程
度高,低速扭距较大,缺点是变频器的价格较高,其使用维护参照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书。
。该系列凸轮转子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日用化工、制药、食品、环保、造纸、浩料、冶金
等行业,在替代进口嘉的应用过程中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ZB3A卫生级凸轮转子泵外形尺寸:

ZB3A卫生级凸轮转子泵极限图表:
ZB3A卫生级凸轮转子泵分解图:





木箱、泡沫或纸箱包装,因本泵属于重物只能发物流(需到物流站自提),其它疑问请联系我们。
上海苍茂实业为一般纳税人,能开17%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增值税,如需开票请联系客服。
售后服务承诺
1.产品提供免费维修一年,免费维保期间内如发生非人为原因引起的损坏(不可抗力原因除外),上海苍茂实业将及时免费更换和修理。
2.产品实行终身包修,免费保修期满后买方如委托上海苍茂实业进行维护保养,上海苍茂实业将对设备进行维护更换件(出厂价),并详细列出维保内容。
3.上海苍茂实业本着以客户利益为第一,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尽己所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做好售后服务。
产品品质承诺
1.上海苍茂实业对产品的质量及交货期负责,产品交货之日起质保期为一年(易损件三个月),终身维护。对于产品质量引起的后果,上海苍茂实业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因操作不当引起的后果,上海苍茂实业将以最低成本价对设备进行维护。
2.对所有分供方都进行考察、评审,所有产品的采购都只在合格分供方进行。对分供方所提供的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都需经过严格复查,检验合格后方准入库;
3.产品制造严格执行“双三检”制度,不合格零件不转序、不装配、不出厂;
据粗略统计,生产一辆汽车的原材料中,钢材所占的比例约为72%~88%,而制造一辆轿车的实际钢材消耗至少在1吨左右,载重汽车所用的钢材则更多。用于汽车制造的钢材品种主要有型钢、中板、薄板、钢带、优质钢材、钢管等,其中以薄板和优质钢材为主。记者在采访多位业内人士时发现,他们大都认为国内汽车钢板生产与国际水平存在的最大差距还在于技术和质量方面。目前,为提高车身防锈能力而需大量采用的镀锌或双面镀锌冷轧板,国内企业只可提供少量镀锌板。武汉钢铁公司原总经理刘本仁则称,中国钢铁业的问题在于产品结构。
由此看来,目前汽车钢板的国产化率并未如某些媒体报道的那样高,汽车钢板实现全面国产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记者查阅《政策》发现,制定者已认可专家们反映的问题,为此将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提高产品质量确定为钢铁工业实现产业升级的基本着眼点,并指明钢铁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淘汰落后的叠轧薄板、热轧硅钢片和质量低劣的建筑材料,抑制窄带钢、螺纹钢及线材产品产能的扩张;发展高端板带材和高效钢材;产品品种应以热轧板、冷轧板、不锈钢板、镀层板、冷轧硅钢片、宽厚板、高速铁路用钢以及满足机械、军工、汽车等行业需要的特殊钢材为主。
曹真认为,要早日实现国产汽车用钢的全面国产化,就需要汽车行业与钢铁企业强强联合,联手开展科技攻关。
这种发展趋势目前已开始在国内显现。据记者了解,如风神汽车和宇通客车等汽车制造厂家主动要求钢厂帮助合理选材,并积极做好应用服务;上汽、上汽通用五菱等公司希望国内钢厂从模具设计开始就对其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对国产汽车钢板有更深的理解;神龙公司甚至提出,由宝钢提供材料,神龙提供设备和人员,双方实行风险共担的方法开展合作,共同推广应用宝钢生产的汽车钢板。上海五钢公司先后与亚实、一汽光洋、卡彼特等汽车用户研制开发成功1E1158M、1E0028、SCR415H、M45、RM3等16个牌号的汽车用钢材,后又确立了开发汽车阀门用钢、汽车主强度弹簧钢、汽车齿轮钢等攻关课题。
业内人士预测,2010年我国汽车用钢将达到1600万吨。由此可见,中国的汽车钢材尤其是汽车板材市场潜力巨大,蕴涵着巨大的利润成长空间。面对这一市场的巨大诱惑,我国的一些钢铁企业纷纷建设汽车钢板生产线,自主研发或与国外大型钢铁集团谋求合作。
记者了解到,宝钢在此方面早有行动。自2002年起,宝钢已实现向南京菲亚特、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神龙汽车、广州、风神汽车、东南汽车、长安汽车、四川丰田及国内各大客车制造厂定向批量供货,包括蓝鸟、通用别克、帕萨特、一汽奥迪A6在内许多车型都采用宝钢汽车板。2003年,宝钢先后与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三大汽车集团在钢材供应、技术开发、钢材及零部件加工、物流管理、企业管理、汽车销售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2005年,宝钢股份已有15个钢种通过通用北美汽车总部的认证,用于上海通用中高档车型的45个零部件的生产。而国内其他企业也不甘示弱,鞍钢、武钢、首钢等纷纷投产汽车钢板,为的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的进程中能抢得一杯羹。
烟气脱硫浆液循环泵国产化研究科技项目验收意见
2006年1月11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科技环保部在杭州组织召开了杭州半山发电有限公司“烟气脱硫浆液循环泵国产化研究”项目验收会。浙江工业大学工业泵研究所、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国电环保研究院、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电力试验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五名专家出席了会议(名单附后)。会上,专家们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对该项目的总结汇报,考察了现场,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审查,形成专家验收意见如下:一、杭州半山发电有限公司主持研制的LC600/825型烟气脱硫浆液循环泵利用先进的设计技术,经国家工业泵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及现场运行考核,水力性能指标达到项目预期目标:设计流量4800m3/h,扬程23m,效率大于85%。二、该泵采用自主创新研发的2605N和Cr30A材料,经现场运行7200小时,解体检查,水力过流部件的泵体、叶轮、护板等零件轻微磨损,耐腐蚀耐磨性能良好。三、该泵经现场超过11000小时的实际运行考核,机械密封和结合部位严密可靠,超出机械密封的无故障使用寿命要求。四、建议做好LC600/825型烟气脱硫浆液循环泵的运行维护和数据积累,并对烟气脱硫浆液循环泵的磨损和腐蚀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五、LC600/825型烟气脱硫浆液循环泵产品结构设计合理、成本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性能指标均达到原进口泵的要求,能够替代进口泵产品,全体专家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参加会议专家名单姓 名 单 位 签 名牟介刚 浙江工业大学工业泵研究所 管菊根 国电环保研究院 陈学莹 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袁 伟 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电力试验研究中心 曹国伟 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
中国装备全面国产化尚待与机械企业联手
2005年中国钢铁业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全年钢产量超过3.5亿吨,比上年足足多出7000多万吨,连续1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钢产量超过了排名世界第二至四位的日本、美国和俄罗斯钢产量的总和,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钢铁大国。欣喜的同时,还要客观地看到,我国虽是钢铁大国,但远不是钢铁强国。我国钢铁产业的高端产品与国外存在差距,产能落后和缺乏核心技术仍是我们的软肋。钢铁业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资源消耗高,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顽症。
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过度依赖进口,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恶性竞争。
专家呼吁,钢铁装备的全面国产化,须与机械联手方可完成科技攻关。加快培育和形成钢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今后业内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重大课题。
钢铁与机械联手攻关
资料显示,在近年来我国进口的2000万吨钢材中,有80%为板材,而高附加值、高性能产品如冷轧板仍然满足不了国内需求;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在大量进口钢材产品的同时,并没有同步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我国钢铁工业技术改造进程还很缓慢。国内企业缺乏的仍是核心技术;国外的技术积累大多为5年,而我国的技术积累还远远不够,国内企业因而迫切需要加快技术改革和创新的进程。
值得欣慰的是,“加快培育钢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被重重地写入《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新政的指导方针为钢铁巨舰们扬帆起航指明了方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司司长刘铁男在谈到钢铁业自主创新时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解决现有钢铁业诸多问题的最终有效途径。国家今后将钢铁工业的发展重点定义在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上。
刘铁男同时表示,提高钢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两个根本途径,一是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不做大,就不可能做强,没有集中度,就没有创新的前提和需求。所以,必须加快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二是要实现同国内重点机械企业(包括汽车厂家)的战略联盟和合作,形成重大冶金装备的国产化和高端钢铁品种的国产化,二者是互为依存,唇齿相依的。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共同联手开展科技攻关。全方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记者了解到,对鞍钢集团公司的员工来说,2005年最值得炫耀和自豪的就是,鞍钢与一重合作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的1700mm热连轧和1780mm冷连轧两套成套设备,并完成向济钢成套输出,两台连铸机已经投产。这项成果获得了冶金科技进步特等奖,标志着鞍钢成功实现了由产品制造向技术创新的跨越,实现了我国冶金建设与设备制造技术的历史性跨越。专家认为,这个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依托于冶金和机械行业的紧密合作。正是因为这次行业间的战略合作,让我们挺起自主创新能力的腰板。
另据悉,首钢和二重合作,研制成功了3500mm中厚板轧机,为我国中厚板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些设备从设计到制造完全拥有自主,与国外同类设备相比已经没有差距,而且价格上仅为国外设备的五分之一。
重引进轻吸收成产业进步绊脚石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大量资金引进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先进的钢铁生产技术和装备,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未达到真正消化、吸收和创新的目的,却仍在一代又一代地不断引进。
而国内外的引进经验表明,不同的引进方式和目的,必然导致不同效果。日本和韩国以引进软件为主,消化吸收外国技术,并努力创新,最终达到技术输出。日本从1956~1981年共投入16亿美元引进技术,其中85%为技术、诀窍和图纸,经过消化创新,在较短时间内就使日本钢铁工业实现了全面现代化,从技术进口国一跃成为技术输出国。在对引进的管理方面,日本政府及行业协会有一系列政策、规定,以避免多头、无序的重复引进。而我国多年来基本以成套引进硬件设备为主,对软件技术及消化、吸收和创新,缺乏

